阿者科计划:激活乡村内生动力驰盈优配,带动村民户均增收5.3万元
在滇南秘境深处,云南省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地的核心区,一个名为阿者科的小村落正以“旅游+”模式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。自2018年启动的“阿者科计划”,通过保护性开发传统村落、创新利益分配机制,不仅让65户哈尼族村民户均年增收达5.3万元,更探索出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共进的新路径。
遗产活化:从“守着金山要饭吃”到“生态变现”
阿者科村坐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——哈尼梯田,但受限于交通闭塞、产业单一,村民曾长期面临“丰产不增收”的困境。2018年,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保继刚教授团队与元阳县政府合作,启动“阿者科计划”,以“蘑菇房”传统民居、梯田农耕文化为核心资源,构建“公司+村集体+村民”的共营模式。项目通过门票收入分成、农事体验收益、文创产品开发等多元渠道,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价值。
展开剩余55%“过去梯田只能种水稻,现在成了‘生态银行’。”村民马有德算了一笔账:他家将3间蘑菇房入股旅游合作社,每年分红1.2万元;妻子在村口经营手工艺品店,月收入超3000元;自己作为梯田导览员,旺季月均增收4000元。数据显示,2023年阿者科村旅游总收入突破380万元,其中70%直接分配给村民,户均分红达2.1万元,叠加农副产品销售、务工收入后,户均年增收达5.3万元。
机制创新:织密利益共享“保障网”
“阿者科计划”的核心在于破解“保护者不受益、受益者不保护”的悖论。项目设立“梯田维护基金”“民居保护基金”,将旅游收入与生态保护、文化传承挂钩:村民每修复一栋蘑菇房可获2万元补贴,每恢复一亩梯田种植奖励800元。同时,推行“旅游积分制”,将环境卫生、传统服饰穿着等纳入考核,积分与分红直接挂钩,倒逼村民主动参与村落治理。
“现在大家争着穿哈尼服饰、学织锦技艺,连90后都开始用抖音宣传梯田文化。”村支书王和勇感慨。这种“发展带保护、保护促发展”的良性循环,让阿者科在2023年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“最佳旅游乡村”,成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。
溢出效应:从“一村富”到“全域兴”
阿者科的蝶变正产生辐射效应。元阳县借鉴其经验,在梯田核心区推广“旅游合作社”模式,带动周边12个村落发展生态旅游,累计创建农家乐、民宿286家,吸纳就业1.2万人。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观念变革——村民从“等靠要”转向“主动干”,自发成立“梯田管护队”“文化传承小组”,形成“人人都是遗产守护者”的共识。
“阿者科计划证明驰盈优配,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资金输入,而是要激活内生动力。”云南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表示。如今,这个曾被列为“贫困村”的哈尼古寨,正以年均接待游客15万人次的规模,向世界展示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动实践。随着“阿者科模式”被写入《云南省乡村旅游促进条例》,其经验正加速复制推广,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。
发布于:河北省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